就像陳珊妮自己做的音樂一樣,她為本報推薦的十張唱片也是相當多元化。從幾乎每個音樂人都會提到的Radiohead,或是貌似和搖滾樂離得蠻遠的Kanye West,到如果不是刻意去找,絕對不會發現的冷門獨立唱片,雖然門類包羅萬象,但基本都是帶點迷幻氛圍感的好聽音樂,基本上也都可以推薦給同一種人。

 news-1-250x0-1329967495233  

 陳珊妮

台灣獨立女歌手、製作人、詞曲創作者,同時也是作家和畫家與攝影師。代表作:《完美的呻吟》《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

  1.Cornelius

  《Sensuous》

  太喜歡小山田圭吾!

戴上耳機, 幾乎讓自己掉進另一個宇宙。難以形容的美妙聽覺經驗, 除了來自音樂本身的精巧, 更來自於音響上的沉溺與樂趣。

我們習慣了被動而情緒化地聆聽流行音樂: 憂傷失意地, 放肆任性地急著投射自己的生活瑣事。但是聽著Cornelius總能暫時放下心情, 任憑種種關於建築比例平衡秩序等等奇怪念頭, 漫不經心地叛逃。

當樂器演奏的方式被破壞, 曲式的慣性輕易被打斷, 當人聲不再是人聲, 一切沖突顯得無比和諧。

戴上耳機前先閉上眼睛, 因為世界就要變得不一樣。

  2.Rammstein

  《Sehnsucht》

最近總想著放大假到德國看Rammstein演唱會, 還真的是什麼演唱會都讓人提不起興致, 吵著要看Rammstein卻又一直跟不上他們的腳程。

他們的演唱會現場實在驚人, 若要試著去量化那些火藥和血汗, 未免過於膚淺而缺乏常識, 因為關於他們的一切都是總和的總和, 那是我無法熟悉的單位。那是認真浮誇的極限, 更是一股叫人興奮的壓迫感。

主唱Till Lindemann的聲線很迷人, 陽剛中帶著病態, 工業裡飄散了歌德, 樂手們極度機械與自律, 是引人迷戀的痛苦與美麗。

這一切沖突, 建構出一種衹屬於Rammstein的美學, 迷幻狂暴, 淒美熱血, 讓我經常忘記自己其實根本聽不懂德文。

  3.Jeff Buckley

  《Grace》

剛好在那個時刻, 剛好聽到的一首歌, 剛好愛上了一個人, 於是一切都衹是剛好而已。喜歡Jeff Buckley沒有什麼特別偉大的原因, 就是喜歡他那樣, 那樣唱歌。

因為太喜歡Jeff Buckley, 聽過大量現場演出的版本, 每一首歌在不同的場合, 都是嶄新的, 不同的激動, 不一樣的感傷。 Jeff Buckley經常即興演出, 幾乎很難找到情緒和曲式都一模一樣的現場版本, 他讓我重新思考關於歌唱, 詮釋在創作過程中的意義, 以及現場演出時面對再創造的種種想法。

雖然Jeff Buckley已經過世多年, 留下太少作品。但是他的歌聲, 告訴了我很多, 關於愛的事。

  4.Sinead O\'Connor

  《Lion & The Cobra》

1987年Sinead O'Connor的第一張專輯, 一直是我的心頭好。

總覺得她的聲音像是正在刮著弦, 脆弱而憤怒的。她看起來總是神情緊繃, 卻又如此美麗。她總是奇異又爭議性地出現, 應該說她向來都是不適切的, 卻又那麼剛好完美。

這張專輯無論在什麼時候聆聽, 都那麼獨特, 那麼無可取代, 那麼Sinead O'Connor。

我喜歡Sinead O'Connor, 那是因為我其實從來沒有惡意, 衹是不知道怎麼好好和世界相處。有時候的我是這麼想的, 上帝不管事的時候, 獅子與眼鏡蛇, 妳們還在吧?

  5.Kate Bush

  《Hounds of Love》

  最美的女人該是怎樣的輪廓?唱起歌來是什麼聲音?跳舞的姿態該是如何性感撩人?

我經常以為大概就是Kate Bush了吧!

那些女性化的美麗音樂, 女性化的奇幻想法, 女性化的演出方式, 這麼多年來, 我覺得再沒有人像Kate Bush一樣, 以這樣女性化的身體與意識, 柔軟而深情地擁抱我。

Kate Bush影響了太多人, 從Tori Amos到Kanye West, 無數流行歌曲中都能夠隱約聽見, 那份對Kate Bush歷久彌新的迷戀愛慕。

  6.Kanye West

  《808s & Heartbreak》

Kanye West是近年來我最喜愛的音樂製作人, 他與生俱來的能力, 或許應該說是魔力才對, 總能夠將不同的音樂元素那麼輕巧地把玩, 讓合作歌手的魅力自然發散。

這張專輯從編曲到混音, 一切都那麼簡潔動人, 濃烈而不囂張, 粗糙的音色下, 詮釋著特別細致的情緒。

他是很棒的流行音樂製作人, 他默默地融合著各種類別的音樂, 大量創造著各種新的可能性。不衹是嘻哈音樂, 流行音樂世界要是少了Kanye West, 將會非常無聊。

  7.Coldcut

  《Sound Mirrors》

Coldcut的作品總是好得令我嫉妒, 那些關於拼貼的美學, 以及看待節奏的獨特態度, 總是能夠適時地給我一記重擊, 卻又流暢洗練得讓人無法停止聆聽。我一直視他們為流行音樂界了不起的人物。

  8.Nine Inch Nails

  《The Fragile》

NIN首張專輯的發行, 是90年代極為重要的事, 他們的音樂和視覺, 狠狠地將整個時代年輕人的腦袋炸開一個大洞。雖然對於NIN當年商業上的成功, 始終感到費解, 但是他們的確為包括我在內的後輩, 帶來了甚為巨大的影響力。

不是每個人生來都能唱高音, 不是每個人都有漂亮光滑的人生,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在眾人的討好下過日子的, 衹是我們大都不像Trent Reznor, 沒種沒才華, 衹能躲在臉書拼命繼續我們一邊抱怨一邊奉承, 勉強湊合的爛社交文藝名媛人生。 NIN的作品一直在結構性和美學上帶來新的宣誓, 除了第一張專輯之外, 《The Fragile》是我最喜歡的NIN, 美到幾乎一碰就碎, 刺著心底淌了血。

  9.Radiohead

  《Kid A》

  是的!我就是很喜歡他們總是不滿意, 老是不開心的德性。那種面對流行音樂的做作態度, 無論是試圖教育歌迷或是刻意低能化自己的創作, 都從來不是他們的作為。

有時候會覺得從《Kid A》, 才是我真正喜歡Radiohead的開端。

當年看了他們兩場演唱會, 我永遠記得Thorm Yorke閉著眼睛搖起鈴鼓唱歌的樣子, 那麼工整的鈴鼓啊!在當時過於哀傷的歌聲裡, 才終於清楚原來那些自以為的神經質與瘋狂, 其實都是多麼嚴謹自律的磨煉。能夠輕易跨越了搖滾和電子的, 不衹是節奏而已, 還有生理上機械性的瘋狂實踐和驚人的意志展現。

  10.Eyeless In Gaza

《Drumming the Beating Heart/Pale Hands I Loved》

大學時期, 有好一陣子沉溺在大量英國獨立廠牌的音樂裡, 一大堆80年代英國獨立樂隊的卡帶, 每一天的AB面都充滿驚奇與疑問。

無意間聽到的Eyeless In Gaza, 每一首歌詞都像憂傷的詩, 曲式晦暗而重復。說不上來當時為什麼愛上這個團體, 但是現在回想起來, 覺得Eyeless In Gaza很像那個黑夜裡看不清楚的自己, 所有不懂裝懂, 早慧憂鬱的靈魂, 總覺得可以這樣就死了, 在Eyeless In Gaza的音樂裡, 一天來來回回好幾遍。

arrow
arrow

    sandeech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